东方早报10月10日报道 美国政府官员以及一些私人团体最近承认他们正在研制开发一种昆虫模样的间谍机器人。一些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团队甚至在昆虫活体里植入电脑芯片,目的是为了通过在昆虫体内加载间谍程序,远程控制它们的飞行肌肉。一旦研制成功,这种间谍飞虫不仅可以跟踪目标,帮助弹道导弹锁定攻击对象,甚至还可以用在紧急救援上,比如利用它体积小的优势可以轻松穿过倒塌房屋的缝隙,从而寻找出幸存者的下落。
把电脑芯片植入蛾蛹
事实上,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把电脑芯片植入蛾蛹里,这样随着蛹的发育,昆虫的神经系统与体内的硅片长在了一起,一只真正的电子虫就这样诞生了。负责该项目的阿密特表示“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在现实中也可实现。”
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事实上,目前在技术上还存在非常艰巨的挑战,大多数的科学家甚至怀疑可以实现以上所有功能的模型并不存在。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间谍飞行器已经被军方广泛使用。然而在过去的10年中,产品的数量和成熟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统计,美国去年一年间谍飞行器累计飞行长达16万飞行小时,比2003年增加了4倍多。美国防部的文件记载:如今有将近100多种不同的间谍飞行器模型在使用中,小的和鸟儿一样灵巧,大的则有一架小型飞机那么大。
“只是把传统机器人按照比例缩小是不行的。”加州伯克利大学研究机器人的专家罗纳德表示。不说别的,要研制出这样小体积的飞行器会遇到气体力学上的巨大挑战———飞行器的翅膀必须以非常精确的方式上下拍打。
中情局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的,然而最终也以宣布失败告终。30年前,中情局研发出了一种外形酷似蜻蜓的飞行器,而它的动力完全依靠自身携带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引擎。虽然这只“蜻蜓”成功飞了起来,然而一阵大风就可以把它掀翻在地。
可能会被鸟类吃掉
事实上,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解开了昆虫飞行的谜团———上个月,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员发表了一篇物理论文,阐述了蜻蜓如何调整前后翅膀的运动,以减少盘旋时的能量消耗。这一发现对于间谍昆虫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因为这样小型的飞行器不可能背负沉重的电池,减少飞行中的能量消耗是事关成败的课题。即使技术上的难题可以得以解决,意外导致的失败仍然无法避免。“他们可能会被鸟类吃掉,被蜘蛛网粘住。”伯克利大学的罗纳德表示,“无论你的间谍飞行器有多聪明,即使被安了奔腾处理器,如果遇上以每小时30英里飞行的鸟,除了束手就擒你别无选择。”
|